Eunice,&nbsp;CHEUNG&nbsp;Wai Man&nbsp;<br />&#24373;&#24800;&#25991;
  • Home
  • About | 藝術家
    • CV | 簡歷
    • Past Events | 過往活動
  • Works | 作品
    • 2020 >
      • Animals Like Us in the City 城市中的動物
      • Diamonds in the Field 田野珍稀圖
    • 2018 -2019 >
      • Perfect Dogs 狗兒
      • Beyond the Rain 雨過天澄
      • A New Journey 重新出發
      • YEWN 渊源圖
    • 2016 >
      • Solo: Immovable Feast 盛宴 個展
      • Value of Arts
      • Taste of Nature & Release Your Angry Birds
    • 2015 >
      • Castiglione New Media Art Project 郎世寧新媒體藝術展覽
      • Wedding animals 婚嫁動物
      • Birds in Chinese Culture
      • The Bird Dance Cup
    • 2014 >
      • Solo 個展: Bird Catchers 捕鳥人
      • Polish Chickens 波蘭雞
      • Coronation 加冕
    • 2013 >
      • Victorian Crowned Pigeons 維多利亞冠鳩
      • Snowy Home 家雪
    • 2012 >
      • Solo 個展: Honey Mustard 蜂蜜芥末
      • Tree Sparrows 麻雀
      • No Man should be an Island 沒有人是孤島
    • 2011 >
      • Solo 個展: of the Moon 月光霧虹
      • Pandas 熊貓
    • 2010 >
      • Solo 個展: in Beijing 京城棉花糖
      • Could you give me some water? 給我一杯水
      • Almighty Tenderness
    • 2009 >
      • Furshion Show 皮草秀
      • Others 其他
    • 2008
    • 2007
  • Reviews | 評論
  • Gifts | 禮品
  • Contact | 聯絡

reviews 評論


黃曜詩:《生命豢養的宇宙:張惠文的動物繪畫》。藝週刊 藝術電子雜誌,Vol. 265
網上版本: http://artnews.artlib.net.tw/emagazine/180401Vol265/#/P45



​
​
蔣德誼:《關於愛的一場盛宴》。MINT 明潮雜誌,愛藝文,21.12.2016        攝影:高政全
Picture

傳統國畫中的工筆畫,向來著重精準細膩而繁複的筆觸技巧,例如以動物為題材的畫風,必須精準呈現動物的毛髮、骨架與活靈活現的神態,更講究確切逼真的構圖。來自香港的新生代藝術家張惠文,雖然以充滿古典氣息的工筆技法為創作骨幹,筆下所呈現的作品卻散發溫柔和煦的情感。值此年終歲末之際,她更以愛為主題,獻上一場浪漫溫暖的畫中饗宴。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研究所的張惠文,碩士主修工筆動物畫,畢業論文也是從探討「動物與人之間關係的變化」的命題著手。「古代中國的工筆動物畫所描繪的題材大多是馬、牛這些具實用性質的牲畜,一方面牠們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同時也展現了經濟或軍事上的力量。如今這樣的意義已不存在於現代,且認識的動物種類比古代人更多了,繪畫作品中當然也能反映出這個變化。」
​


擬人化的日常寓言
從傳統工筆技法出發,張惠文的作品風格被稱為「新工筆」繪畫,第一眼見到她的作品,大多會被她所繪動物的擬人化風格,與其細膩感性的筆觸吸引目光,「過去的動物畫經常蘊含吉祥、祝福的意思在裡面;我的作品性質上比較像是寓言,一方面藉由動物比喻人類社會中的種種現象,反過來也可以說,動物同樣具有像人類一般的情感與靈性。」

​
作品曾多次出展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的張惠文,此回首度來台舉辦個展所發表的全新系列作品,以《The  Immovable Feast盛宴》為題,畫作中的動物們或穿上男女和服大嗑壽司,或化身為洋裝仕女優雅地享受一個人的午茶,皆不約而同地與「食物」元素有所連結。「我覺得食物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滋養,而愛情要得以存活下去,同樣也需要養分的澆灌,我所呈現的作品,就是透過進食,詮釋愛情的不同樣貌。」


關於愛情,動物有話要說
而細看張惠文的作品,的確隱含了許多關於「愛」的探討,如前文所述的〈明將壽司〉,一對貓咪情侶面前的迴轉壽司,除了習以為常的魚鮮外,還有辣椒、苦瓜,比喻在情感關係中不僅僅只有美好的部分,也有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甚至可能有第三者(左下角伸出的一隻貓手)的挑戰,作者想藉此傳達的是:不只同甘、也要能共苦,才是真實恆久的愛。
另一張萌度爆表的〈暖暖南瓜湯〉,則取材自海獺在睡覺時會手牽著手,以免被海浪沖散的真實習性,兩隻緊緊相偎而眠的海獺,在一只青花瓷碗盛裝的金黃色南瓜湯裡漂浮,模樣看來舒服極了。「為了收集動物畫題材的靈感,我經常要看各種動物影片,看到喜歡的畫面就馬上按暫停觀察。」張惠文笑說。


此次個展除了張惠文的工筆繪畫作品,也邀請香港木雕藝術家馮力仁客座聯手展出,他的作品同樣以動物為主角,卻更著眼於有關「時間」的命題,探討在人生的時間軸中,各階段所面對的不同情感和角色,和整體偏向暖調的張惠文作品,彼此恰為互補對照。
「我想用感覺很輕鬆的手法去探討一個其實是很嚴肅的主題,展覽名字『Immovable』是我對於理想情感的憧憬,而人生就像是一場有著各種滋味的盛宴,人人都是座上賓。」張惠文笑說。

《The Immovable Feast盛宴》
日期:2016年12月10日∼2017年1月26日
時間:周二∼周六09:00∼18:00
地點: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空間
(台北市仁愛路四段25-1號9樓)
​


網上版本:http://www.mingweekly.com/culture/art/content-9632.html?iPage=1





​
《Bluerider ART│Eunice CHEUNG Wai Man talking on her art "The immovable Feast" 》Bluerider ART, 12.01.2017 
陳小凌:《明將壽司如人生  張惠文工筆畫盛宴》。蕃新聞,民生@報,10.12.2016,00:05
Picture




​
《Bluerider ART 藝術家張惠文首次來台The Immovable Feast 盛宴》 台北映時尚,20.12.2016


​

​
《文化新領域》訪談。TVB 翡翠台,14.03.2015

周婉京:《張惠文新派工筆畫惜禽鳥》。大公報,B10,文化,01.01.2015
Picture

江蔚賢:《筆.鳥.情  張惠文》。東方日報,E3,藝行者,31.12.2014。
Picture


張惠文  筆 鳥 情

夢想要畫遍所有動物的本地藝術家張惠文(Eunice),多年來一直醉心工筆畫創作,筆下的小動物包括愛吃消夜的赤猴、坐在Cupcake歎Tea的大熊貓、懂得玩雜耍的企鵝、一口叼着兩根香煙的麻雀……

《大地之母》呈現的帽子是19世紀末歐洲最流行的款式,全是以雀鳥羽毛打造。

在Eunice眼中,鳥兒於人類心目中有着不同的象徵意義,某些特質更跟人類相似,可是牠們愈接近人類,下場愈悲慘,要不被困籠子失去自由,便是被拔掉羽毛為他人作陪襯品。是次個展以《捕鳥人》來命題,她以美麗的畫面暴露人類無窮的欲望,希望大家能作出反思。

鴿子當孔雀
Eunice自小已與動物結下不解緣,愛把動物人性化,希望透過作品展示動物在不同文化、社會和地域的生存狀態。

今次個展以雀鳥為主題,靈感源於兩年前的一個經歷。「那次到馬來西亞動物園遊覽,巧遇一隻維多利亞冠鳩,看到其扇形頭冠,我還以為是孔雀,殊不知原來是一種不會飛的鴿子!」

那次烏龍事件讓她意識到自己對鳥類的認知有限,於是決心開拓新的創作系列:「以往畫哺乳類動物為主,自從開始接觸鳥類,我才發覺牠們的世界更有趣,品種繁多之餘,外形與特性也不盡相同,像蜂鳥和太平鳥會特別鍾情紅色,波蘭雞會因為自己的羽毛遮蔽視線而變得膽怯,這些發現令我更想深入探討。此外,雀鳥有着與人類相似的特點—外表漂亮的鳥類,很少肩負築巢、餵哺等照顧家庭的責任;相反,賣相醜陋的,通常是雛鳥的好父母。這一點又讓我找到借鳥兒探討人際關係的切入點……」

為鳥抱不平
回望人類的歷史,會飛的雀鳥總是被寄予不同的象徵意義,以中國傳統為例,禽鳥常帶有吉祥寓意,像石上公雞代表財富、仙鶴代表長壽、喜鵲隱喻愛情圓滿。與此同時,雀鳥擁有一身顏色豐富的羽翼、一把清脆嘹亮的嗓子,往往引來「捕鳥人」的覬覦。

Eunice說:「中國人一向有養雀文化,愛把牠們關在籠子觀賞。但大家有否想過,雀鳥都是生命個體,應該被尊重,豈能因一己私欲,剝奪牠們自由飛翔的權利?同樣地,西方人以往也有過大量捕獵雀鳥的行徑,像畫作《鏡中的白孔雀》描繪一名手執羽扇的仕女,以七彩羽毛裝飾帽子,以凸顯個人品味及地位,這種行徑不就是把自己的『美』建築於鳥兒的痛苦身上?很多人都不懂得欣賞,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擁有的美好,反而要向外界巧取豪奪,例如趁雀鳥交配時(即鳥兒最漂亮的一刻)作出捕獵,這樣做,豈不是等同扼殺牠們繁殖後代的機會?」

鍾情工筆畫
展覽帶來7幅新作,呈現數十種鳥兒的形態,像《晨光下的白色大門》有16種,最大尺幅的《應許的森林》則有42種。所有作品均以工筆畫呈現,筆觸細膩,色彩溫婉。Eunice笑言,創作工筆畫的人,比畫水墨、油畫的人少得多,為免這門藝術失傳,自己希望出一分力。

「工筆畫帶有一種溫婉而不刺眼的細膩,希望借這種技法探討城市議題,同時延續傳統國畫精神。」值得一提,畫展請來3位詩人—盧美樺、William Hendricks和Sebastian Bitticks聯手合作,為畫作撰寫詩歌,讓觀眾在孔雀、鸚鵡、冠鳩的羽翼之間,找出不同角度的思考。

Eunice's Profile

1986年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碩士畢業生,主修中國工筆畫創作,屬於本地新生代水墨的代表人物之一,夢想一天把所有動物畫過,並通過畫筆展現動物的美。
曾舉辦《京城棉花糖》、《月光霧虹》、《蜂蜜芥末:當兩極相遇》等個展,作品又曾入選「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2009」。

個人網址:www.euniceman.com

展覽詳情

《捕鳥人》張惠文
展期:即日至2015年1月10日
地點:Grotto Fine Art(中環雲咸街31號C~D 2樓)
查詢電話:2121 2270
撰文:江蔚賢
部分攝影:梁偉德

Picture
Link: http://www.on.cc/hk/bkn/cnt/lifestyle/20141216/bkn-20141216204235592-1216_00982_001.html?view=d

Picture

林綺雯:《美麗沒有罪》。明報周刊 Ming Pao Weekly,20.12.2014,頁50-51。

Picture
ming_pao_weekly,20.12.2014.jpg
File Size: 4974 kb
File Type: jpg
Download File


吳垠慧:《中國80後 畫出寬闊視野給無尾熊一杯水 感動重現》。 China Times 中國時報,25.02.2014
Picture





陳小凌:《給我一杯水 畫家筆下浩劫無尾熊》。 yam 民生@報,14.02.2014

【文/陳小凌】人類和動物之間的互動可以很親密!曾在澳洲森林無情祝融大火引發的大自然浩劫中,一隻被消防員從森林中搶救出來的無尾熊,驚恐未定,但在消防員扶助受傷脫困的無尾熊,用礦泉水餵它喝水,這時,天地之間只有溫情和關懷,沒有物種的區隔差異。

這一經典畫面被美聯社的記者攝影紀實傳載,卻讓香港新生代畫家張惠文感動不已,《給我一杯水》系列畫作由此誕生,畫作中可以發現無尾熊因四肢被高溫所傷而包覆著繃帶,為彰顯無情的大自然祝融,她刻意在畫作上揮灑出許多銀白的亮點,來表現天災過後的火花灰燼,張惠文藉此重新審視了野生動物的生存困境以及生命之間的依存關係。

《給我一杯水》系列畫作從描繪無尾熊快樂生活在森林大自然,突然面對無情祝融,被消防員從森林中搶救出來,四肢雖被高溫所傷而包覆著繃帶,但還能露出微笑擁抱同伴,多少隱喻畫家對人生際遇的關切和展望。

今年27歲的張惠文為香港新生代水墨的代表人物之一。香港中文大學美術系專攻工筆美術,她的水墨融合了傳統細緻的工筆技術與當代生活的時事寓言,汲取生活議題及新聞報導為創作題材,用雋永幽默的筆調,關心大自然與人類文明的關係與衝突。

傳統工筆畫作因要追求極為細膩的視覺表現,創作漫長,張惠文的每一件作品都耗時以工,在題材上也力求反映二十一世紀新聞時事,承襲當代藝術發展的多元活力,不斷吸取不同文化與時代的特色,創造出新的風韻和趣味。2013年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特別舉辦「一墨相承:香港藝術家十二人展」聯展,邀展十二位香港最優秀的新水墨創作者,張惠文也受邀參與。
Link:yam 民生@報

Ian Findlay, 'The Spirit of Ink: 12 Hong Kong Artists at Sotheby's Gallery'. Asian Art News, Vol. 23/July-August, 2013, p. 69-71. 
Picture








EAST ASIAN VIDEOFRAMES, 
01.02.2013 - 19.01.2014
Curated by Minna Valjakka 
Pori Art Museum In co-operation with: Asia Art Archive, Schoeni Art Gallery, Slate Takes Ltd.   

Hong Kong, Tokyo and Seoul are known as the trailblazers of fashion, movies and popular culture. What kind of new forms of art are emerging in these cities and how the local artists and actors of the art scene see themselves is relation to the global art world. The video project continuing three years will explore the local art phenomena from varying perspectives starting from Hong Kong. Artists interviewed in the documentaries include, among others, Hung Keung, Eunice Cheung Wai Man, Lam Laam Jaffa, Ho Sui Nam South, Redy, Graffic Airlines and Start From Zero. 


Link: http://www.poriartmuseum.fi/eng/exhibitions/










Arthongkong.net talks to Eunice CHEUNG Wai Man, By Philip. October 2012
Link: http://www.artinterview.net/eunice-cheung-wai-man.html








洪捷:《以動物探討抑鬱狂躁兩性關係 張惠文工筆刻畫寓言故事》。大公報,B12,文化,25.02.2012

【本報訊】記者洪捷報道:年輕女畫家張惠文的夢想,是有一天「把所有動物畫遍」,照說她很愛動物。然而,她筆下的動物,似乎都有些怪怪的。為洗去身上腥味而洗花瓣浴的企鵝;兩隻斑馬的尾巴紥成辮仔;黑白天鵝被放在旋轉陀螺上;白色大笨象腳上爬滿螞蟻……。比這些奇特意象給人更特別的感覺是,張惠文的創作媒介,並非油畫塑膠彩,而是中國工筆畫。

把觀眾帶進古裝世界

工筆畫,傳統而精緻,好像把人帶進古裝世界,花鳥蟲魚、閨閣仕女,畫中流轉着閒雅脫俗、與世無爭的氣質。原來,人的觀念不必受傳統桎梏,中國畫的生命力在於,能隨着時代、社會、作者的不同,開拓出高度的可塑性。張惠文追隨傳統的手法,在宣紙、絹布上畫工筆。角色是企鵝、天鵝、大笨象,還有斑馬、松鼠、獅子狗等,她通過各種可愛的動物去探討抑鬱狂躁、兩性關係等內容,每一幅作品,都是一則寓言故事。

張惠文說話輕聲細語,外形纖巧清秀,很符合畫工筆畫的文雅氣質。她介紹作品詳情時說,這次展覽約展出十一幅作品,大部分是去年剛完成的工筆畫,並且分成兩個部分,主題是《蜂蜜芥末》。

甜軟的蜂蜜,辛辣的芥末,這各走極端的組合,正是張惠文的點題: 「當兩極相遇,怎樣共處?是包容與接納吧。這次展覽的第一個系列,是寫皇帝企鵝一家,靈感來自身邊的朋友患上了狂躁抑鬱症。當我去醫院探訪時,發覺那裡的病人看起來都很正常,只是情緒起落太大,總是自以為有決斷力而產生滿足感。他們需要親友在身邊相伴,更需要愛心、耐心與接納。」

畫畫,其實也可以講故事,張惠文為企鵝一家設想了性格獨特的角色, 「皇帝企鵝一出世,媽咪就要出去捉魚三個月,爸爸在家照顧小企鵝。但企鵝媽咪行為古怪,有時情緒高漲,有時又很抑鬱,總是自以為是,卻令親人很辛苦。」

畫中故事婉轉有趣味

《105 天的等待》描繪苦候了三個多月的企鵝爸爸,一心以為企鵝媽咪滿載魚兒而歸,豈料「她」卻遞上了魚仔餅,而歡喜雀躍地與大家分享,可憐爸爸餓得又瘦又長,小企鵝無力地躲在其腳下,卻沒指責的表情。畫中企鵝一家「住」在又甜又脆的馬卡龍(Mocaron)上, 「這是企鵝的家的平台,有承托的意思,馬卡龍好甜好脆又好貴,卻很易破碎。我喜歡把一些時下流行的食物加入畫中,作為象徵、比喻手法,讓畫中故事說得更婉轉更具趣味。」

張惠文在到過南極的朋友口中,了解到以魚為糧食的企鵝滿身腥味,《蜜糖,我們是腥臭的》是企鵝先生眼見企鵝太太在浸花瓣浴,要洗去身上的味道,卻仍默默照顧,只是無奈在心中唸叨實情。除了欣賞故事的寓意與畫面的鋪排,可別錯過張惠文極為精巧的細節擺布,不妨哄近細味一番。她很開心地分享道: 「那些魚形朱古力,有太陽花形的花邊,代表Catch the Sun,酒和酒杯都經過搜集資料設計,酒杯有一點藍色眼淚,企鵝太太常失眠,便想寫很多信。我的畫都進入了『她』的精神狀態。」

《漫步華爾滋》是多美好旖旎的場面,但張惠文筆下的企鵝媽咪,穿上華麗的衣裙,推着高貴古雅的嬰兒車,卻是去拾垃圾。在上網搜集資料時,張惠文不期然發現,已故著名女演員慧雲李,竟亦是患上狂躁抑鬱症,看畫、思索,不禁令人唏噓。《90 天的禱告》則是企鵝媽咪自以為為企鵝爸爸禱告,是為對方好,卻要爸爸保持低頭的姿勢,小企鵝們也在旁承受與支持,背景的埃及金字塔與企鵝的家鄉南極,形成極熱與極冷的兩域對比。

喜愛工筆畫溫柔精巧

兩極相遇,可以是衝突,亦能形成平衡,要看如何處置。張惠文另一部分的畫,為美麗的動物,柔和的畫面,暗藏危機與警惕。《遇見黑天鵝》是黑白天鵝在陀螺般的湖面旋轉, 「黑白天鵝代表人的兩面,黑天鵝寓意人有陰暗面,如一面鏡子。在經濟的學說中有『黑天鵝效應』,就如在九一一事件時,股市大跌顛覆了所有正常的規律,所以我們做人要接受隨時的不測,保持謙卑之心。」

《白色大象》最吸引人之處,是被東南亞認為神聖的白象,張惠文在「她」頭上戴上真的蕾絲花邊,如新娘一般。原來,這是張惠文對婚姻的疑慮。「當地人視白象非常神聖,只有富裕人家才能飼養,無論如何不能拋棄,有些人甚至為其傾家蕩產。大白象如一個新娘子,當人們決定擁有婚姻,就要承受得起祝福與詛咒,有責任不能拋棄。」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的張惠文,升到大學二年級才開始主修工筆畫,她喜愛其溫柔的感覺,輕盈的質感,很適合她慢條斯理,追求精巧的個性。

有興趣觀賞張惠文「蜂蜜芥末」展覽其他各有寓意的工筆畫,即日至三月四日可往中環雲咸街三十一號C-D 嘉圖畫廊參觀。

Picture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